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问题导向和逻辑体系研究

    申凯旗;牛田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从问题导向上看,其有效应对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中的发展挑战、治理挑战和安全挑战。从逻辑体系上看,这一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何改”“改什么”“何以可能”,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系统阐明了改革的方法论、重点任务和主要路径,创新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5年S1期 v.24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生逻辑、主要内容与价值意蕴

    韩雪;吴信英;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思想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深刻的理论规律之必然、文化价值之实然、历史实践之已然、现实发展之应然。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从“两个结合”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仁者爱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思想的核心实质提炼并升华,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赋予传统理念鲜活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保证,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S1期 v.24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百年思想史视域下“第二个结合”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科学解答

    高盼盼;牛田盛;

    基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并吸收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在理论上科学解决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矛盾;在历史观上,以唯物史观克服了相关讨论中循环史观、进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文化史观等的局限性;在思想方法论上,破除了其中隐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折中主义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偏见等谬误,从而形成了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新文化有机体,真正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

    2025年S1期 v.24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消费异化行为分析

    宋亚君;靳安广;

    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对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消费过程中普遍存在自主性弱化、符号依附与品牌操控等现象,具体表现为符号化消费、非理性消费和虚拟化消费。消费异化现象割裂了消费与劳动之间的根本联系,导致了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的物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退化。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运作、媒体传播、心理操纵和数字技术共同作用形成的消费控制机制,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消费模式对大学生主体性的侵害。通过融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从社会、教育和个人三个维度着手,改善消费环境、强化价值导向、转变家庭消费理念和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能力。

    2025年S1期 v.24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劳动价值视域下高校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研究——基于豫西南某高校个案的分析

    井颖露;黄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的稳步提高,高校女大学生在婚姻选择中的角色和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她们婚姻选择的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视域出发,对豫西南某高校的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调查对象的婚姻态度、理想中的婚姻要素、影响婚姻选择的因素、现实中的婚姻选择四个维度展开剖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女大学生婚姻态度消极,注重婚姻中的经济价值、情感价值和家庭价值。

    2025年S1期 v.24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探究

    郭树业;焦金波;

    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通过系统性考察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的自我革命精神,能够明确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中的核心地位,揭示自我革命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自我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二者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5年S1期 v.24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张瑞楠;焦金波;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发展要求。然而,当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农村现代化进程滞后、农民现代化转型困难。为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将解决“三农”问题置于优先位置,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培育高素质农民,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2025年S1期 v.2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推进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理路

    殷嘉伟;孟静雅;

    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内容,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使命。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是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的重要路径,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协同等方面存在困境,影响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基于价值内化规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不同学段的分层目标设计,构建全学段贯通的知识图谱、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动多元主体联动的教育共同体建设等实践路径,旨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S1期 v.2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部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申富玲;申俊玲;任东峰;

    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大创新举措,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意义。在此背景下,选取2011—2023年中部地区8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第一,中部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政策效应存在时滞性和长期性;第二,中部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主要通过人才集聚效应、贸易促进效应和数字金融赋能效应三个方面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三,异质性检验显示,该举措的经济促进作用在大型城市及非资源型城市中更为显著。根据实证分析,提出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及跨境电商发展的建议。

    2025年S1期 v.24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显现之美:基于中西文论比较的多维考察

    刘练军;龚世学;

    中西方文论都存在“显现”的表述,基于中西文论比较视野多维考察中西文论的“显现”,论述“气道”与“理念”的显现溯源、“天人合一”“主客统一”的显现原则、“现量说”的整体直观与现象学还原、“虚静”与“悬置”的显现机制等方面,其中包含的“现量说”的整体直观与现象学还原的比较,物我交融与情景交融的创作共性等,在比较中剖析中西“显现”之美,促进理论应用,提升阐发效能。

    2025年S1期 v.2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戎车既饬”与金文纪功:《诗经·六月》与兮甲盘铭文的诗史互证

    唐若帆;牛清波;

    《诗经·六月》与兮甲盘铭文均记载尹吉甫北伐猃狁这一历史事件,但因二者文本性质不同,在叙事维度、艺术手法及精神内核等方面呈现出鲜明对比。《诗经·六月》以第一人称视角详述北伐猃狁的作战过程,诗歌重抒情渲染和礼乐教化;而兮甲盘铭文则以王命叙事为核心,用程式化语言简要记录战争及边疆治理,铭文重客观纪实和秩序维护。《诗经·六月》作为礼乐文化的诗歌载体,与兮甲盘铭文的官方史录形成互证,共同构建周代战争记忆的多维叙事。这种文学性与纪实性的互补,不仅为研究西周文学形式、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提供重要视角,而且为史诗互证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

    2025年S1期 v.24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周易》“既济”卦的诗性智慧

    刘茂群;李敦庆;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既是中国最早的卜筮之书,亦是中国第一部哲理之书,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哲学思想和人性智慧。其卦象取诸自然,采用“立象尽意”的方式,借助诗化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哲学意味,是中国先民诗性思维的结晶。同样,“既济”卦以完备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使其卦象、卦意及爻辞都充满着诗性魅力。它以“既”之意与水火依存之象,构成事已既成之卦,同时爻辞又以狐狸渡河为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及复沓的形式,通过故事概括渡河的几个阶段,阐述“既济”卦所蕴藏的深厚哲理。

    2025年S1期 v.2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老学庵笔记》中人物对话

    闫华洁;李娟红;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极具代表性的笔记小说,也是丰厚的语言宝库,值得特别关注。把文本中相关语料置于语用学视角下,使用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分析《老学庵笔记》文本所载的人物对话,聚焦于其中对合作原则违反的相关语料,并解读其产生的语用效果,可以为汉语话语学理论的完善提供生动语料。

    2025年S1期 v.2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鲁迅小说中现代知识分子经济与启蒙的双重困境

    秦勤;李玉杰;

    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鲁迅小说重点观照的对象。在鲁迅笔下,这些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遭遇:身为先觉者,他们在时代舞台上不仅未能大展宏图,反而总是陷入觉醒后无路可走的困境。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困境。这既是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也是鲁迅基于自己谋生之艰经历的有感而发。二是启蒙困境。知识分子唤醒民众的启蒙理想,往往既受到强权的阻碍,又难以在民众之中落地生根。面对如此窘境,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分化:有人堕落为假恶丑的同谋,有人坚守初心使命,有人则是向现实妥协。

    2025年S1期 v.24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光武帝刘秀与东汉南阳帝乡地位

    刘溢轩;高二旺;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君主,南阳对他的成功及东汉的复兴具有重要影响。南阳名人辈出、兵家必争、繁荣兴盛的地域文化,深深熏陶了刘秀的人格品质、起义理念以及治国方法。称帝之前,南阳一直是刘秀韬光养晦的居住地以及之后开展反莽起义的根据地。在刘秀即位称帝后,南阳成为他热切思恋与回馈的故园,多次巡幸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显示了刘秀对南阳深厚的文化情结,南阳也因此成为仅次于都城的南都。

    2025年S1期 v.24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阳汉画像石墓葬的原料开采与转运

    张钧渭;柳玉东;

    汉画像石在南阳境内具有多个开采区域及对应的转运模式,开采区域包括以唐梓山为运输中心的第一区与蒲山为运输中心的第二区。转运流通中水运占据主导地位,运输工具包括船运、牛力运输与人力运输,其中船运最为重要,其次为牛力运输,人力运输居于辅助地位。在地理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的同时,文化习俗与经济开发程度也会影响南阳汉画像石的运输范围。

    2025年S1期 v.24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阳出土汉代铜镜铭文研究

    蒋贺林;季伟;

    铜镜铭文是铜镜背部装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文化。《南阳出土铜镜》一书收录了南阳地区出土的历代铜镜,书中收录的带铭文的汉代铜镜共214面。西汉早期的铜镜多以蟠螭纹、蟠虺纹、花叶纹和草叶纹为主,部分铜镜有祝福、祈福和情感节操类的铭文;中期多以日光镜和昭明镜为主;晚期以青白镜和禽兽镜为主。东汉纹饰早期以博局镜为主,中晚期以团凤镜、龙虎镜等为主,铭文多体现富贵、长寿、祝福等。汉代铜镜中的铭文反映了汉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包容创新的精神,也直观表达了汉人对幸福的追求、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和对国家强盛的渴望。

    2025年S1期 v.24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康养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及优化研究——以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例

    扶桐;朱浩强;薛宝琪;赵菲菲;

    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康养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问卷,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综合指数。研究表明,不同指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差异显著,经济基础影响最大,社会文化次之,生态环境最弱。居民整体处于幸福状态但幸福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经济基础有正负影响,社会文化提升价值认同感,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男性幸福感略高;青中年经济幸福感知最强;学历与经济幸福感知呈“倒U型”关系,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幸福感正相关;收入与各层面幸福感显著正相关,高收入群体幸福感高于低收入群体。

    2025年S1期 v.2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0—2023年我国体育教学能力研究热点与演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谢淳宇;孔冲;

    使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2000—2023年收录的与“体育教学能力”主题相关的1588篇文献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等主要图谱。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3年我国“体育教学能力”领域的研究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作者之间合作较分散;发文机构主要以体育类院校和师范院校为主;以教学能力、职业能力、体育教育、培养、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等关键词为研究热点,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主题进行展望。

    2025年S1期 v.24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强不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赵玉恩;靳安广;

    “自强不息”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筑牢精神成长根基,有助于涵育社会价值生态,进而夯实国家文化凝聚力。然而,目前高校思政教学“自强不息”内容融入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思政教育与外部多元思潮之间存在矛盾,影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关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面临困难。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需创新教学策略,借“自强不息”元素提升思政课堂趣味性与吸引力;应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借“自强不息”主题推动思政教育融入生活场景;应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自强不息”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思政学习。

    2025年S1期 v.2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研究生教育的应用、风险及治理

    唐岚;吴信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交互、文本生成能力深度嵌入研究生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带来研究生教育教—学—评各环节的转变升级、科研写作全过程赋能以及教育管理智能决策等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如技术痼疾导致使用者地位被动、技术过度依赖引发不良学风、相关约束滞后引发法律伦理问题等风险。鉴于此,高校或研究机构应开发研究生教育专用模型,加强学风建设与师生数字素养教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健全监管约束机制,推进有效治理,确保研究生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5年S1期 v.24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策略探讨

    刘婷婷;马福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需依托家、校、社协同推进。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型。分析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微观系统的主体职责界定不清、中间系统的家校互动水平低下与社会资源整合不足、外层系统的供给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完备、宏观系统的文化认同度不高与社会关注度不够等多元困境。因此,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其微观系统需要明确职责,落实“家校社”各自任务;中间系统需要协同推进,强化“家校社”联动;外层系统需要制度保障,提升“家校社”协作效能;宏观系统需要文化引领,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

    2025年S1期 v.24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逆向教学设计研究

    王峥;孙艳;徐艳琴;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构建初中英语阅读课逆向教学设计框架。研究从解析课程标准、分析语篇和学情出发,制定了旨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可检测的评价证据为驱动,借助WHERETO元素规划教学路径,构建了逆向教学设计的新模式,旨在解决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评”分离问题,为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可操作范式。

    2025年S1期 v.24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圈模式阅读策略教学研究——以The Story of Nian为例

    邹丽;曹路漫;

    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然而,传统的初中阅读教学多偏重于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阅读策略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基于此,英语教学中创新运用以语言学习活动观理论为基础的阅读圈模式,通过活动设计、互动交流、评价反馈等环节,结合初中英语绘本课例,探讨如何设计既能契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阅读教学活动,将英语学习活动观有效融入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语言实践、强化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5年S1期 v.24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文本对比分析与启示——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旧教材为例

    焦雯宁;王辉;

    教材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和支柱,其文本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构建。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整合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与Cunningsworth的阅读文本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与对比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新旧教材的阅读文本进行系统剖析,探究新旧教材的阅读文本在主题语境、语篇类型、篇幅以及语言特征上存在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发掘新教材在阅读文本的选择和设计上的改进之处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5年S1期 v.24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TEM教育理念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与应用

    苟真珍;邵曙光;葛玉丽;温丹丹;

    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STEM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将STEM教育理念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基于STEM教育理念跨学科性、实践性等特点,系统分析其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可行性,为二者有机融合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优化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并辅以多个典型课例实证。最后,通过教学案例分析,揭示该融合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跨学科思维及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为高中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S1期 v.24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GeoGebra软件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以导数概念为例

    韩雨阳;谭冰;石冰冰;

    导数概念涉及极限思想,是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关键过渡环节。针对新课标下导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动态过程可视化不足、几何意义理解困难等问题,基于GeoGebra的滑动条交互、轨迹追踪等动态演示功能,构建了“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渐进式可视化教学模型,实现了导数几何意义的具象化解构。探究了如何借助GeoGebra软件的动态可视化功能,动态展示函数图,并将其有效融入导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之中。

    2025年S1期 v.24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柴金鸽;孔国庆;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生长点。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全域整合教学资料,做到精准学情分析,教学上实现多维互动,评价上从结果评价变为全过程诊断。但是当前高校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依然存在隐私保护困难,算法技术局限,教学互动形式化,全过程诊断中出现数据失真等问题。为此,必须构建教育数据安全治理新机制,创新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智能辅助体系,打造深度互动的智慧教学新生态,完善科学精准的诊断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打破“思想数据化”的桎梏,提升育人精准度。

    2025年S1期 v.24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5E”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以“数列的概念”为例

    石冰冰;王顺钦;韩雨阳;

    “5E”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生探究为主,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的“学习环”模式。数列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连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桥梁,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数列概念的抽象性与传统教学中探究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基于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5E”教学模式,以“数列的概念”为例开展教学设计研究,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2025年S1期 v.24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