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农村基层治理:价值、困境与路径

    常文涛;郝雨欣;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后一公里”。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三个方面的特征,从中可以探析其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价值意蕴。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能力不足、农村基层群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识与能力欠缺、农村基层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不完善等困境。为解决这些困境,可以从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多元主体共治、夯实制度保障等方面来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路径。

    2025年04期 v.24;No.23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启思

    陈兴艳;李宗明;

    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抓手。依据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启思的叙述脉络,阐明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机理与逻辑旨归,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理据;揭橥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在回应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所蕴含的价值意蕴,为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构筑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在“产业奠基”“人才集聚”“金融助力”“制度固本”等践履中的实践启思,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23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学文化与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分析

    罗小可;李新士;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运行过程中道德价值体系和经济利益体系的冲突时有发生,国学文化能减少经济发展中利益与道德的冲突。结合国学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分析国学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结国学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径,分别从国学文化思想与创新经济发展理念、国学文化产业与丰富经济发展内容、国学文化观念与消除经济发展弊端、国学文化体系与提升经济发展和谐程度等方面对国学文化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系统阐述。

    2025年04期 v.24;No.232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轻罪治理研究专题

  •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反思与优化

    徐宏;沈羽彤;潘庸鲁;

    在预防型刑法观推动下,刑事法网呈现出严密的态势,轻微罪名数量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我国刑法结构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囿于现存前科制度泛化的困境,轻罪及其所带来的犯罪附随后果之间出现了“轻重倒挂”的现象。庞大的涉罪群体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在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时常碰壁,难以顺利回归社会,这种现象背离了轻罪立法的初衷。由此,我国亟须以恢复性司法为导向,建立轻微犯罪前科封存制度,对制度框架内的适用范围的界定、考察条件的确定、封存的程序选择以及封存效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公共安全与犯罪人基本人权之间的平衡,从而助推新时代下我国轻罪治理体系的完善。

    2025年04期 v.24;No.232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词学论坛

  • 郑文焯时事词的君国情结

    刘红麟;吴霞;

    郑文焯是清代满族词人之翘楚。作为包衣旗人,他深受士文化的濡染,关怀时局,对君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郑文焯时事词中表现出浓厚的君国情结:卫国补天的担当精神;关切君国的忧惧心态;抱节持志的人格坚守。这些深刻地影响了郑文焯词的审美风貌。

    2025年04期 v.24;No.232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满族词人承龄行实考述及诗词系年

    黄盼;

    清代满族仕宦文人承龄,出身寒微,以科举起家,仕于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其人生轨迹根据仕宦经历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滁州读书应试期、京都礼部沉沦期和黔地政绩突出期。承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公务之余,笔耕不辍,每至一处皆有作品流传,分别为《南谯集》《燕市集》《礼部集》《黔南集》《冰蚕词》等,收入《大小雅堂诗集》中。梳理承龄的仕宦经历并对其诗词尽可能地编年系地,对了解承龄的人生轨迹、作品的地域属性以及满汉民族融合进程,意义重大。

    2025年04期 v.24;No.232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质厚臻雅与融通两宋:论况周颐对周邦彦词的批评

    赵与栋;陈丽丽;

    况周颐的周邦彦词论是其词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他为周邦彦辩诬,指出清真词情感真挚,非淫亵之词,非不可学,唯有学而不能到。况周颐还论析了清真词的特点:愈朴愈厚、愈厚愈雅、气格沉著、词律精严、笔法熨帖,并揭示了兼赅众长的周邦彦在词体演进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清真臻于大成之词体特征的体认提炼,则是况周颐逐步构建“雅”“厚”“重拙大”等核心理论体系、弥合自身禀赋与“重拙大”词论之间缝隙的重要环节。

    2025年04期 v.24;No.23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杜甫诗歌研究专题

  • 隐喻与历史:论杜甫《虢国夫人》与《丽人行》及其史学影响

    陈岸峰;

    唐玄宗纳儿媳妇杨玉环为妃,复与虢国夫人有染,开启了乱伦政治,自此纵欲享乐、鸡狗升天、朝纲败坏。杜甫的《虢国夫人》暗示了玄宗与虢国夫人之间不可告人的关系,而《丽人行》则展现了杨氏兄妹的骄奢淫逸,以双重讽喻影射杨国忠与虢国夫人之秽行。两诗互补,以隐喻折射幽暗,更多的是隐约的讽刺与莫名的哀伤,其细节被日后的《旧唐书》《新唐史》及《资治通鉴》大肆渲染,在历史中成为证据。

    2025年04期 v.24;No.232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面向国家战略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研究专题

  • 南水北调精神赋能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刘潇潇;

    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是高校总体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当前显性文化建设中同质化倾向和隐性育人功能弱化的困境,南水北调精神以其独特育人价值,为破解文化育人瓶颈提供了创新思路。南水北调精神与校园文化育人在价值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等方面具备高契合度。可以通过“理念—制度—实践—反馈”四维联动闭环,推进南水北调精神赋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育人生态。

    2025年04期 v.24;No.232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经管类专业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

    王玲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经管类专业在推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之间缺乏统筹,协同效应未能有效发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单一;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建立专业思政统筹规划机制;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场景;完善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完善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快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

    2025年04期 v.24;No.232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实践路径

    张涵;杨小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将其融入“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之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之需。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明体”与“达用”相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高校要建设“大课堂”,拓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构建“大机制”,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制度保障;建好“大师资”,汇聚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合力。

    2025年04期 v.24;No.23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探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中心

    余吉玲;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高校应整合教育、人才资源,积极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成果之一,也是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行动指南和重要抓手。围绕高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维度、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路径建构等关键议题,探讨高校如何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史育人、培根铸魂,增强大学生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生成长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2025年04期 v.24;No.232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发展中的异化问题及其矫治

    姜英华;张琳;

    教育与数字化的融合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转型发展是教育活动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和自身发展需求下进行的主动求变。在教育走向数字化、开创教育新局面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教育异化伴随而生,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形式增加与潜在的教育差距拉大;教育主体的身体离场与社会情感培养的缺失;教育内容的唾手可得与主体能力的消解束缚;教育空间的流动拓展与价值观塑造的冲击挑战;教育形态的多样涌现与教育目的的背离扭曲。数字时代受教育者教育异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客观科学地认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同时适度合理地使用数字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毫不动摇地坚守和遵循教育的价值旨归,采用多维立体的综合举措规避和扭转教育异化,促进数字时代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和数字教育向教育本真的回归。

    2025年04期 v.24;No.232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热点与启示——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王传飞;张洋;

    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5年5月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计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热点与趋势。通过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界定、生成动因、契合逻辑、转型内容、风险挑战和实践路径等6个核心议题展开,但整体上仍处在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机构合作不紧密,未形成稳定且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未来亟须在基础理论、数字素养、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开拓研究新局面。

    2025年04期 v.24;No.232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重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四种基本思路

    冯曙霞;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法律文明史。在当下大力推动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相融合的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法制史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开展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意义,从国家治理、法治建设、文化传承、学生成长等方面,有理有据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025年04期 v.24;No.232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